您好,欢迎访问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语文]基础阅读写作——中考抢分计划分步走(8)

来源:   2007-04-11 08:20:56

取舍之间的窍门 记叙文材料的选择

  根据多角度和专业化的要求,同学们可能已经积累了不少记叙文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不是“万能”的。因此,面对不同的题目,我们需要对材料作出选择。下面我们以一道作文题为例,谈谈记叙文选材的方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折射出社会的风貌、时代的特色。在你的家庭生活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请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家庭生活,以“家事写真”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从命题的提示语来看,选材的难度较大:一是因为能达到“折射出社会的风貌、时代的特色”的材料才是至佳的,二是因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家庭生活”来选材,同学们易局限于家庭中发生的事,地点过窄。其实,命题并未要求地点,而是“家庭生活”即可。同学们应该能够从提示语中判断:命题者限制了什么,没限制什么,才能游刃有余地写作。

  - 选材提示一

  可以从家庭生活的不同角度选材:可写精神生活,可写物质生活;可写家人,可写家事;可写喜事,可写悲事;可写大事,可写小事……

  - 选材提示二

  扣住“社会风貌、时代特色”来选材: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能够代表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经历。如:到郊区种菜,家庭卡拉Ok演唱比赛,在街心健身器材上锻炼等。

  - 选材提示三

  事件不必拘泥于家中,可以写家人旅行,可以写市场购物,可以写运动健身,可以写走访故乡……

  下面的例文在选材上别有新意,我们不妨读一读。

家事写真

  我和妈妈在同一把伞下走着,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一天下午放学后,天空忽然变得乌云密布。我刚一到家,只听“哗”的一声,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真幸运啊!”我暗自庆幸着。忽然,我想起今天妈妈上班时没有带雨具。虽然妈妈坐公交车上下班,但是这样大的雨,仅仅从单位到车站这段路,就能把她淋成“落汤鸡”了。我给妈妈的单位打了个电话,得知妈妈今天要加班到七点多。我望着窗外的雨,看样子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我眼前忽然闪过以前妈妈给我送伞的情景……对!我要去给妈妈送伞。于是,我抄上一把雨伞,冲出家门。

  很快,我乘上了妈妈每天都要坐的22路公共汽车。或许是由于下雨的缘故,由西四到新街口这条本不宽阔的马路变得更加拥挤。车子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原来就有晕车的毛病,这一折腾,我的老毛病又犯了。我觉得胃里翻江倒海一般。我大口吸气,可越是这样越觉得憋闷。我只觉得头重脚轻,胃里的东西往上涌。

  终于到站了。我赶紧下车,弯着腰扶着路旁的一棵小树吐了……雨水打在我的身上,我忙直起身。忽然,我看见自己要换乘的27路车正驶向不远处的车站。我真想再休息一会儿啊!可是我又怕错过妈妈的下班时间。我看看表,已经快七点了。我不由握紧雨伞,咬咬牙,向车站的方向跑去……

  终于到了妈妈的单位。我看到三楼有一间办公室还亮着灯。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那是妈妈所在的财务科。

  我真想冲进去给妈妈送伞,可是妈妈的单位纪律严明,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入的,我只好在寒风中等待妈妈。阴冷的风吹透了我单薄的衣服,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忽然,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妈妈!我赶紧迎了过去。“你怎么来了?等很久了吧?看,你的身上都湿了!”妈妈关切地望着我,脸上漾起满足的笑容。“没有,就一会儿。咱们赶紧回家吧。”我一把揽过妈妈的腰说。

  我和妈妈就这样在同一把伞下走着。看着妈妈脸上还未散去的笑容,寒冷和刚才晕车那种难受的感觉全都烟消云散了。我不禁自问:“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可是这种回报亲情、关爱父母的事情我曾做过几件?大雨滂沱时我给父母送过几次伞?当父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时,我是否曾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那么,就让我把这件事作为一个开端,从此开始,多关心父母,回报父母吧。

  我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把伞又向妈妈那边斜了一点。

  上文通过描写“送伞”的家庭真事,写出青年人对关爱父母的问题的深刻反思,选材具有时代特色、有典型意义。“多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主题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细节上注意前后文的衔接和联系,通过细节表现中心,小中见大。同样写家庭发生的事情,大多数同学往往写父母如何关爱自己,上文则另辟蹊径,写出一片新天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记叙文材料的选择有四个要求,即切题、真实、新颖和有意义。反之,则是我们需要淘汰的材料。

  写议论文怎样选论据

  同学们,在你确定所选择的论据符合确凿、典型和新鲜这三个标准后,还要注意选择论据角度的不同、多样,这样才会使文章的论证严密、全面。

  一般说来,选择论据的常见角度有四个:

  古今 古代和当代的事例

  例:在《谈骨气》一文中,为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观点,作者先后列举了南宋末年文天祥抗金、古代齐国穷人不食嗟来之食和现代民主战士闻一多不畏强权的事例,用从古至今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

  正反 正面和反面的事例

  例:“发愤”,辞书上解释为下定决心努力。其实,它更包含着一种在压抑和困顿之中振奋兴起、有所作为的意思。历艰困而发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缺少的可贵精神。两千四百多年前,弱小的越国在吴国的进攻下,兵败国破。而越王勾践含垢忍辱,卧薪尝胆;越国人民齐心并力,终于积二十年之努力,击破强敌,兴复祖国,给秀丽的会稽山水留下了“报仇雪耻之乡”的美名。逃亡南方的东晋贵族,聚合新亭,眼望沦陷的大好河山,相对而泣,又何尝为国家和民族争来一丝益处?只徒然给浩浩长江蒙上一层耻辱;给后世英雄,留下无穷感慨罢了。

  这段文字为了证明“历艰困而发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缺少的可贵精神”的观点,先后举了勾践灭吴的正面例子和亡国的东晋贵族哭泣逃亡的反面例子,将他们面对亡国的同样处境,做法却截然相反的事实作对比,使观点的论证更全面。

  中外 中国和外国的事例

  例:《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文中,先后列举了外国的牛顿终身勤奋,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爱迪生刻苦钻研,高斯忘我地醉心于科研,居里夫人坚忍不拔地工作的事例。接着,又列举了我国的白居易刻苦学习,李时珍勤奋工作,郑板桥刻苦学画的事例,充分证明了观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类别 不同方面的事例

  从行业不同的角度选择,可以分别举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等的论据。

  从论据不同的类型角度选择,可以是概括的事实论据,也可以是具体的事实论据。如: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李世民的例子为具体的事实论据,齐桓公和蔺相如以及“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的事例则是概括的事实论据,都证明了“谅解十分重要”。

  论据类型不同还指可以兼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例如,论述“规则”的论题,可以用《孟子》中的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来论证,也可以用下面的事实作论据:北京电视台《现在行动》专栏至近办了一期节目:在北京南中轴路上寻找一名“文明过街人”,条件是这个行人必须完全遵守交通规则。令人遗憾的是:三天过去了,5000多个过路人没有一个做到。

  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选择,更显新意。比如论证“团结的重要”,就可以用这样的例子:“在新疆天山的冰川附近,生长着许多雪松和云杉。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雪松树梢都被风折断,而云杉却大都安然无恙。从质地来讲,雪松比云杉坚韧得多,应该更能抵御狂风才对,为什么反而是它们被折断了呢?科考队员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雪松在高原上大都是孤立的,即使成林也稀稀落落。大风一来,就把它们压倒折断了。而云杉大都是成林的,密密地站在一起。风来的时候,它们一起组成一面强大的防风墙,再大的风也对它们无可奈何。团结的力量实实在在。团结,使柔弱的云杉战胜了风暴,赢得了胜利。”

  可见,写议论文在确定观点、明确标准后,确实要注意从几个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来论证。当然,在一篇议论文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选择论据的角度宜择其一种或两种,并且在文中用恰当的语言体现出清晰的选择角度,这样才使文章的结构清晰、论证也才有说服力。

[1][2][3][4][5][6][7][8][9]
扫一扫,下载App端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