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考学业考试试卷点评
数学
金华四中 童桂恒(特级教师)
数学试卷总体上延续了前几年的命题风格,体现了以稳定为主的命题思路,但感觉整体难度略高于去年。试题从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和学习潜能出发,朝着更加注重素质和能力考查的方向进行实验与研究,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理性思维。
1. 试题结构稳定
从题型结构角度看,今年中考试卷延续了去年的题型结构,分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大类共24题,但小题数比去年略有增加;从学科结构角度看,“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块内容所占分数比例与去年大致相同,与教学课时比例大体接近;从试题难度分布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所占比例与《中考考试说明》基本吻合;从试卷内容分布看,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多面广,基本做到了重点知识与技能重点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必须考,但与去年比较二次函数的份量略有降低;从题目的设计来看,有开放性试题、应用性试题、探究性试题等,各类题型在试卷中的位置与去年排列基本相同。
2. 突出考查“三基”
综观今年的中考试题,试题背景的取向注意贴近教材和考生的生活实际,试题的起步较低,有相当数量的题目可以在现行教材中找到原型,如选择题的第1~8题,填空题的第11~15题,解答题的第17~18题,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这些试题的分数是唾手可得的;还有一些试题是课本例题或习题的变式题,或是源于课本并适度延拓的引申题,如选择题的第8、9题,填空题的第12题,解答题的第18~20题等,其难度系数估计都会在0.8以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大众数学”的思想。较低的起点、较熟悉的问题情境让考生处于一个较为平和、熟悉的环境中,增强了考生的解题信心。
3. 关注重点知识
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今年的中考试卷仍保持了较高的考查比例,并达到了必要的考查深度,构成了试卷的主体。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科思想方法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试卷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通过重点知识的考查过程来充分体现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科能力的考查。在今年的中考试题中对函数、方程、解直角三角形、概率与统计、图形与变换、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猜想、转化思想等方面内容做到了常考常新。
4. 提倡学以致用
今年中考试卷中涉及到实际应用的试题有第3、8、9、14、15、19、22、23题等,约有56分,占37%左右,与去年比题量和分值均略有增加。体现的问题背景有北京奥运门票销售问题、花坛面积问题、物体自由下落问题、弯形管道长度问题、观光旅游问题,阳光体育工程问题,由人在地面上的影子计算路灯高度的问题等,由于问题背景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为考生所熟悉,与往年的应用题相比较,今年的应用题难度值略有降低,使考生求解数学应用题有较好的切入点,这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试题引导考生了解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唤起考生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注重探究创新
试卷中涉及这类问题的题目有第16、18、23、24题,约30分,占20%,与去年大致持平。第16题既是条件开放,又是结论开放,思维空间大,有利于不同能力层次考生水平的发挥。第18题是结论开放题,难度不大,但自主探究的空间较大,这就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23题是规律探究题,从特殊到一般并进行归纳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第24题既是结论开放,又是方法开放的开放性试题,探究点(或图形)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性问题。探究性较强,综合程度高,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才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估计会影响到试题的区分度。
通览整卷,感觉试卷内容丰富而生动,结构稳定不固定,多题把关有梯度,还需加强区分度。启示课堂教学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落实,不要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之中。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
一、总体评价
体现了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注重基础,注重应用,注重能力,加强了试题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着重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浅知识中凸显活能力,浅知识中渗透着注重综合性,体现开放、关注生活等新课程理念。
二、试卷与试题分析
(一)把握时代脉搏,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命题十分关注社会发展热点和焦点问题,且注重在情境设置中多反映微观而具体的问题,如通过选择题进行对香港回归十周年、《物权法》和我国铁路的第六次提速的时政考核;21题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25题“阳光体育”“国家减免学杂费”等试题,通过这些引领学生聚焦现实,关注生活。
(二)贴近生活实际,突出金华特色。
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从国家以及金华地区的具体情境出发设问,使试题呈现地方特色,便于学生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在本试题中,从金华地区的具体情境出发而设计的试题占了全卷的40%,成为今年中考卷的一大特色。这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的21题、22题、24题、26题,涉及到金华市“健康新农村”建设、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美国沃尔玛落户金华等乡土材料。这样的命题思路,会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关爱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三)强化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
社会、政治知识交叉考核这一特点在今年的社会政治中考试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许多试题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将学科内或学科间有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如非选择题中的第21题,涉及了九年级思想政治和八年级社会的相关内容;第24题,涉及了金华乡土教材、九年级社会、八年级思想政治内容的考核。通过这样的模式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社会、思想政治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试题答案多元化,体现出新课改理念。
今年的金华中考卷,除了选择题之外,不少问答题的试题答案多元化不唯一。这些答案的设置灵活性较大,学生思维开阔,可以根据自身的观察和积累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如23题中的第(3)小题,第26题中的第(4)小题中的答案均属于这一情形。
(五)突破常规,不拘一格。
经历几届中考之后,往年试题在非选择题方面的布局往往呈现出这样的规律:第21题考核的范围为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方面的内容要求;第22题为八年级思想政治的内容要求;23题为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内容要求;第24题为九年级思想政治内容要求;第25题和26题为九年级思想政治和历史与社会的内容要求。今年的非选择题,采用篇章式的展示形式,将试卷Ⅱ分成六大板块,形式新颖,醒人耳目;突破常规,不拘一格,成为本份金华中考卷的一大亮点……
科学
一、试题特点
科学学业考试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但在学科整合方面下了一番工夫,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试题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考查;试题既重视对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核,又重视实验的探究思想和变量的控制;试题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切合初中教学实际。
(一) 体现整合,突出综合性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今年的科学试题一改以前过重的分科痕迹,较好地进行整合,突出综合性。如第26题以青藏铁路为背景,将地学中的地形与生物学中血液的功能整合在一起;第11题实验操作中,将物理与化学中的基本实验整合在一起;第21题金华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考查地学中坡度陡缓与重力势能等。综合题充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跳出局部,回归自然,克服了学科本位思想,使学生看到不同知识之间,不同学科之间有联系,让学生在原本自然的空间来领悟科学的思想、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体会知识交融和谐的科学美。
(二) 突出操作性和探究性
实验是体现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重要载体。本卷所涉及的实验内容比例为30%左右,试卷中不同梯度的实验探究题,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11题就是对加热液体、量取液体、测量物体长度、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等基本操作的考查;19题“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考核有关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胞结构有关技能、知识;34题“探究斜面的推力的大小与斜面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本题主要考查两方面:①考查对控制变量法的实际应用 ②考查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三) 渗透环保,突出教育性
保护好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环保宣传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如第1题即以“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23题以绿色奥运为理念;38题以中国能效标识为基础,在计算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教育。
(四) 链接生活,突出时代性、应用性和地方个性
试题中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生活”的理念。
1.把基础知识融在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和当前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中,突出时代性。试题以北京奥运、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光导纤维、空中加油等社会热点编制,紧密联系生活、时代。
2.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应用性。如第4题利用GPS定位考查经纬网知识,第10题运用日历知晓天文地理,31题“吸螺蛳”与大气压的应用等。
3.引导学生关注金华,彰显地方个性。兰溪中洲公园、浦江仙华山、金华大佛寺、武义寿仙谷都进入试卷,给人以亲切之感。
二、对初中科学教学的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始终是基础教育的主根系,是学生具有科学素质的必备条件,是转变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保障。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每个概念、规律真正理解其意义、应用的方法,避免死记硬背,这样才能思路清晰、应用恰当。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生活与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多想想身边的事物是属于某种现象,可用什么知识加以解释,促进师生在学习科学中重视联系实际, 联系生活。
2.注重实验,学会科学探究
中考试题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关注科学实验,关注科学探究,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参与活动,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做实验。
3.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关心社会进步,关注科技发展及学科间知识与方法的整合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诸如信息技术、能源危机、环境保护、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反映新科技发展的知识等。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知识面,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了解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关注科技发展。将这些内容结合有关科学知识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金华晚报
最新资讯
-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3年中小学 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
- 2 心理健康讲座丨居家防疫,做孩子最好的老师
- 3 精彩回顾:新教育《王子微课》课程导师何其钢讲授极简技术支持下的“双减”智慧课堂
- 4 喜报!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荣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社科学术社团奖补第一档
- 5 【教师微课展示活动丨听听他们怎么说】第二期:作业设计信息化,减负提质高效率!
- 6 新教育《王子微课》课程导师何其钢邀您观看直播:极简技术支持下的“双减”智慧课堂
- 7 【教师微课展示活动丨听听他们怎么说】第一期: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是关键!
- 8 湖南教育系统多措并举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 9 保定市博野县教体局“三点发力”,扎实做好微课展示活动
- 10 关于开展2022年度课题申报及新单位会员申请工作的通知
搜索热点
- 1 关于举办“AI赋能创新人才培育与学校特色发展”研修班的通知
- 2 通知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邀您参加中小学教育创新活动——教师人工智能(AI)微课展示活动
- 3 关于开展2022年度课题申报及新单位会员申请工作的通知
- 4 通知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邀您参加中小学教育创新活动——教师微课展示活动
- 5 人大附中精品公开课汇总——走进名师课堂(11月)
- 6 人大附中精品公开课汇总——走进名师课堂(10月)
- 7 人大附中精品公开课汇总——走进老师课堂(7月)
- 8 精彩回顾——国家基础教育网络扶贫扶智暨大规模推广双师教学调研会
- 9 双师课堂教学示范课
- 10 双师课堂的那些事儿——广西省上林县三里中学双师教学经验分享
意见反馈
-
* 问题反馈:
-
问题截图:
最多3张
-
*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