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博爱,我们共同的生活准则

来源: 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2013-05-27 18:47:16

人大附中高二(15)班张博扬

爱,有至亲之爱,那是亲情;有情侣之爱,那是爱情;也有师生情。但我今天要谈的,并不是这些,乃是博爱。博爱是什么?词典中的解释是,普遍地爱世间的一切人。而这,正是生活的至重要准则。只是这爱字,就构成了东西方不同的道德体系。也令我们中国人应当反思,我们是否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精神,即博爱的精神。

无庸质疑的说,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社会影响至深的便是儒家思想,也难怪西方学者将东亚定义为儒家文明了。孔子便是这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两千多年前,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夫子对鲁公的所说的八个字揭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要素。即治国上讲究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君王应当施仁政,行王道,这便是君君(君王以贤君的方式治理天下)。为臣子者,忠君爱国,便是臣臣。子有孝梯之心,敬爱父母,便是父父、子子了。在社会关系上讲究伦常概念,以三纲五常构建社会秩序。在道德上强调忠、孝、礼、义、仁。在个人修养上,讲究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美德,讲究舍生而取义(《孟子》),待人上讲究仁爱。何谓仁,论语中有一段孔子精辟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以说,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至高境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便是孟子提倡的理想社会秩序。提倡人与人互相尊重相爱,相处以礼,待人以诚,以致大同,大同便是理想社会了。

仁爱的提出在古代社会是具有其杰出意义的。但我们能说仁爱就是博爱吗?不是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鲜有学者提出博爱。仁爱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儒家讲究推仁,即仁爱是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即远的。首先是入则孝,出则悌,其次是以礼待人,泛爱众(《论语》),至后是君王爱民如子,施仁政,行王道。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按照道德生活。也就是社会秩序必须稳定,之后才能有仁爱、才能有礼。同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按自己的身份完成自己的责任。国中,君王要勤政爱民,臣子要忠君爱国,辅弼君王。家中,子女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社会上,人人要谦彬有礼,待人以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说,某种意义上讲,儒家更强调社会、秩序、道德,而不是以人为主体的人道主义精神。讲究以道德影响民众,“教化百姓”,便是君王的一大要务。这种思想更多的强调客观的影响,而非主观的决定。而且个人道德行为要遵循社会秩序,上下关系不是平等的。百姓要以崇敬心情爱戴君王,而君王却是以“施舍”的心情撒播仁爱。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西方。在西方,影响至大的就是基督教了,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体系也是由此建立起来的。谈到基督教,不能不提它的创始人耶稣了。且不谈他在宗教上的地位,单纯从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恐怕再坚定的无神论者也不能否认,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导人们如何相处。基督教,或说西方世界的核心价值观便是爱了。这里的爱是博爱,是不分对象的爱,是为了他人可以舍弃一切的爱。耶稣说,爱上帝并你的邻居。如果说爱上帝是对神的崇敬的话,爱邻居如己(路加福音十章27节)便是对人的普世的爱了。人人皆为兄弟姐妹,应当相爱。当爱你的仇敌,宽恕他人的罪行。当救济苦难中的人,给予他们以安慰。或许有人觉得这不符合实际,但在这背后,蕴藏着一种与东方不同的思想。即爱人乃是主动的行为,而非被动的约束。不是因为遵守道德而做,乃是因为爱人而做。这种爱是没有限的,而非做一些就可免受良心的责罚。不贪恋他人的财物,孝顺父母,不欺凌弱小,救助苦难中的人,不是因为道德要我仁、义、孝,而是由于内心的爱,因为爱他人而如此。

由此就不难看出,东西方社会的区别。不论是讲究仁爱的儒家,追求无为的道家,以法制国的法家,思想的核心都是遵守道德规则。在定好的规则下,人们所要做的是接受,是服从。这样社会便能正常、稳定、和谐的运行下去,直到天下大治。而西方则不同,核心价值观是爱。这爱是发自内心的。是自愿的。没有人要求我去爱,而是我自己去爱的。上至君王,下到奴隶,他们都可以爱,都可以被爱。而且爱是平等的,君王的爱、奴隶的爱,都是一样的。这就促进了人的平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遇到一个饥寒交迫的乞丐,你会施舍给他些钱吗?大多数人的回答或许是肯定的。可如果你碰到他第二次、第三次呢?从道德上讲,你已经尽了义务,可如果你爱他,如果他是你的兄弟,你会如何呢?再比如,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会如何呢?从道德上讲,你完全可以还击。如果你爱他,如果他是你的兄弟,你会吗?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缺少的就是博爱的精神。家族血缘的爱,统治者的仁,都不是博爱。博爱是无私、平等、完全的爱。博爱,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吗?当他人哀痛时前去安慰,他人欢欣时祝贺,他人苦难时救助,不是会令我们的社会更美好吗?在如今大力推动和谐社会的时候,博爱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这不是什么崇洋媚外,这是对全人类珍贵品质的推崇。作为全人类至珍贵的品德,博爱正是中国人所缺少的,是几千年文明未曾赋予我们的。观察现今社会的不少弊端,不难发现:其症结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当他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袖手旁观,去爱所有人,不是很好吗?懂得博爱,真的很重要。让它成为我们共同的生活准则吧!这样,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教师评语:

本文从东西方文化发展的角度对“爱”“仁爱”“博爱”作了比较与探索,其研究的视角独特,并且深入。即论述了儒家思想又介绍了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其研究可以说已经很深入。尤其是本文提出了‘当他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袖手旁观’的生活准则可以为大多数人接受。

指导教师靳忠良

扫一扫,下载App端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