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今日“大暑”,关于二十四节气你知道多少?

来源: 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编辑:张雪岩  2021-09-23 22:08:16

“更热了!”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是夏季的至后一个节气,相比较于小暑,大暑对于人们而言至直接的感受就是“更热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1、一候腐草为萤 :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2、二候土润溽暑 :天气开始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溽是湿,大暑时,湿气浓重,湿热令人难耐。东汉刘熙的说:“暑是煮,火气在下, 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脏,也就称‘龌龊热’。”。
3、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时节,因湿气积聚而时常大雨滂沱,经常有大的雷雨。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今年的大暑在“三伏”里的“初伏”和“中伏”。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那么关于二十四节气你知道多少呢?

这首耳熟能详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你可以背下来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至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的分别先后顺序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这中间有八个节气至为重要,它们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这八个节气标志出季节的转换,清楚的划分一年四季。

二十四节气是怎样由来的呢?是通过什么来观察季节更换的呢?

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干支历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称月建)。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至长、白昼至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方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气法”(太阳黄经度数)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当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学校的必修课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几千年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才不会消失,文明古国也不会消失。我们应当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到自豪,进一步提高文化修养、民族自信,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扫一扫,下载App端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