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能代表个人能力吗?教师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
“学习成绩能代表个人能力吗”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个人能力有很多种,学习成绩只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形式。个人能力的范围很大,包括: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联想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号召能力、适应能力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能力很重要,但其他的能力也同样重要,知识总是在更新,其他能力也要协调发展,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习成绩只能体现个人能力中的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联想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那么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教师要开展哪些活动呢?
1、指导学生课外进行采访活动。
做会议记录,自习课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2、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即席说话、讲故事、演讲、问题是辩论活动。
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能设法组织、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课外活动,使语文的课外活动与语文的课堂教学互相配合,就能有效地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3、指导学生课外进行社区活动
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增加孩子的组织能力、责任感、沟通能力、号召能力。可帮助老奶奶收拾家里,在节日时候帮助老奶奶布置家庭,清理社区垃圾等等活动锻炼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教师开展活动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安全性原则
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在保证孩子的安全条件下进行的,注意做到仔细看孩子,活动开始结束时都要点名,开展活动使用的道具应该无刺鼻气味、无刺激性液体、无坚若钝器等保证学生的安全。
2、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和调动孩子的主题参与性,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体验与发展;
二是指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同伴资源等多种教育资源的共同参与。
3、发展性原则
孩子教育的至终目的是为孩子提供发展的途径,使幼儿既获得当前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当然,发展不仅仅指知识的丰富,还包括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的改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创设教育环境实施教育过程等环节中,都能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以至适合孩子特点的课程开展教育活动。
适宜性原则充分表明了孩子自身特点和需要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影响:适宜的目标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适宜的内容孩子容易理解,适宜的方法孩子能够接受,只有适宜的才是至好的。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时候,不要照搬书上的,可以借鉴,但一定要考虑自己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再好的活动不是适合自己也是徒劳。
教师是勤劳的园丁,有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担,因此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就格外的重要。要使得教育教学目标的体现,需要教师仔细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在活动中认真观察学生、及时指导学生等综合方面影响,在可以使教育教学目标的以至大化体现!
最新资讯
- 1 通知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邀您参加中小学教育创新活动——教师人工智能(AI)微课展示活动
-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3年中小学 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
- 3 心理健康讲座丨居家防疫,做孩子最好的老师
- 4 精彩回顾:新教育《王子微课》课程导师何其钢讲授极简技术支持下的“双减”智慧课堂
- 5 喜报!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荣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社科学术社团奖补第一档
- 6 【教师微课展示活动丨听听他们怎么说】第二期:作业设计信息化,减负提质高效率!
- 7 新教育《王子微课》课程导师何其钢邀您观看直播:极简技术支持下的“双减”智慧课堂
- 8 【教师微课展示活动丨听听他们怎么说】第一期: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是关键!
- 9 湖南教育系统多措并举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 10 保定市博野县教体局“三点发力”,扎实做好微课展示活动
搜索热点
意见反馈
-
* 问题反馈:
-
问题截图:
最多3张
-
*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