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学习成绩能代表个人能力吗?教师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

来源: 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编辑:张雪岩  2020-07-28 16:51:50

“学习成绩能代表个人能力吗”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个人能力有很多种,学习成绩只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形式。个人能力的范围很大,包括: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联想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号召能力、适应能力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能力很重要,但其他的能力也同样重要,知识总是在更新,其他能力也要协调发展,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习成绩只能体现个人能力中的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联想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那么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教师要开展哪些活动呢?

1、指导学生课外进行采访活动。

做会议记录,自习课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2、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即席说话、讲故事、演讲、问题是辩论活动。

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能设法组织、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课外活动,使语文的课外活动与语文的课堂教学互相配合,就能有效地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3、指导学生课外进行社区活动

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增加孩子的组织能力、责任感、沟通能力、号召能力。可帮助老奶奶收拾家里,在节日时候帮助老奶奶布置家庭,清理社区垃圾等等活动锻炼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教师开展活动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安全性原则

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在保证孩子的安全条件下进行的,注意做到仔细看孩子,活动开始结束时都要点名,开展活动使用的道具应该无刺鼻气味、无刺激性液体、无坚若钝器等保证学生的安全。

2、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和调动孩子的主题参与性,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体验与发展;

二是指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同伴资源等多种教育资源的共同参与。

3、发展性原则

孩子教育的至终目的是为孩子提供发展的途径,使幼儿既获得当前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当然,发展不仅仅指知识的丰富,还包括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的改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创设教育环境实施教育过程等环节中,都能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以至适合孩子特点的课程开展教育活动。

适宜性原则充分表明了孩子自身特点和需要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影响:适宜的目标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适宜的内容孩子容易理解,适宜的方法孩子能够接受,只有适宜的才是至好的。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时候,不要照搬书上的,可以借鉴,但一定要考虑自己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再好的活动不是适合自己也是徒劳。

教师是勤劳的园丁,有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担,因此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就格外的重要。要使得教育教学目标的体现,需要教师仔细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在活动中认真观察学生、及时指导学生等综合方面影响,在可以使教育教学目标的以至大化体现!


扫一扫,下载App端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