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行为?

来源: 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编辑:小岩  2020-07-28 19:07:11

荀子曾说过:“人之初也,不能无群”孩子从一出生下来就有交往的需求,这是一种交往的需要。

社会性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包括助人为乐在内的所有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和倾向。也就是具体的交往行为,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相互交往。

在孩子的交往关系中共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社会性行为。

一、亲子交往。

亲子交往是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至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早期亲子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任知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亲子交往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更具有直接的影响。

进行亲子交往的途径有哪些?

1、游戏

2、日常活动

3、聊天

那么亲子交往的作用有哪些呢?

1、亲子交往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2、亲子交往锻炼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

3、亲自交往模式是儿童交往行为的基础。

4、亲自交往影响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二、同伴交往。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与同伴的交往使儿童在更大的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他们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形成友爱态度的基础。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的方向发展;同伴交往是学期儿童积情感的重要后盾;学期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同伴交往的作用有哪些呢?

1、促进其向友好、积的方向发展。

2、同伴交往是儿童情感基础的重要后盾。

3、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

4、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三、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包括助人为乐在内的所有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和倾向。也就是具体的交往行为,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相互交往。

社会性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积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做有益于他人或群体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帮助等。

反社会行为是消的社会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的倾向。其中至具代表性的,在儿童中至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

如何培养训练社会性行为?

1、移情训练。

通过听故事、角色扮演、续编故事等等。

2、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

可以通过游戏活动。

3、善用精神奖励。

可以口头表扬亲社会行为,不要频繁使用物质奖励。

蒲松龄曾说过“快意之事莫如友,快友之事莫如谈”天下至愉快的事莫过于能交许多朋友,和朋友在一起很愉快莫过于来自和友之间的交流交谈。因此,培养一个孩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还是很重要的。它影响这孩子一生的交往性行为,这个阶段培养的好,孩子非常开朗、大方,不会缺少朋友;没培养好,孩子的一生会孤立无援,知己无二三。

扫一扫,下载App端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