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有哪些容易被理解错的成语?

来源: 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编辑:小岩  2021-09-23 22:08:23

古时字的意义和现当今字的意义差别很大,不要仅仅看字面意义就把成语的大体意思“猜懂了”,应该去了解古文,去体会古人在古文中的情景来了解,单单凭借现当今的字面意义了解古文是非常片面的。那么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有哪些成语容易被理解错吧!

大方之家

意思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出自《庄子·秋水》。而不是很有钱出手很大方的人家。

成语出处:《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不易之论

意思是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出自 宋·惠洪《冷斋夜话》。

成语出处: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论也。”

示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确是~。

是不可更改、正确的言论,而不是不容易的语言。

无所不为

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语出《三国志·吴书·张温传》。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揆其奸心,无所不为。”

而不是形容很能干,无所不能。

屡试不爽

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冷生》。

注意不要理解成“实验多次没有成功”

多事之秋

意思是指的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

成语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是指的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而不是单指变故的秋天。

不足为训

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如:“他这种做法实在不足为训。”

注意不能将这里的“训”理解为“教训”。

不刊之论

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易误用为贬义。容易理解为:不能发表在书上的言论。

差强人意

差,稍微地。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

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抱薪救火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

成语典籍: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战国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文子 精诚》:夫水浊者鱼[口捡去手],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薪:火。在现如今的意思为工资,薪水。很容易误解为用钱去救火。

过犹不及

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自《论语·先进》。

成语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噤若寒蝉

原指像冬季的蝉那样停止鸣叫。后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含贬义。出自《后汉书·杜密传》。

形容不敢作声。不能理解为“冷得不能出声”。 中含贬意。

不以为然

然:是,对。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不认为是对的,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或不屑一顾”。

成语出处: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粉墨登场

妆扮好了,登场演戏。今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

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现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出自《元曲选后序》。 

臧懋循《元曲选后序》:“而关汉卿辈至躬践排场,而傅粉墨。”

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而不是靓女登上戏台。

翻云覆雨

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出自杜甫《贫交行》。

恶衣恶食

意思是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自《论语·里仁》。

成语出处:《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成语出处:《国语·周语上》“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形容人们在暴政下没有自由。 

城下之盟

意思是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出自 《左传·桓公十二年》。

成语出处:《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示例: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哉。(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身为炎黄子孙,有些的中华传统文化不要理解错,倘若理解错,那么我们就有可能用错,久而久之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古老的文化就会有可能消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真正认识到古文的真正含义,并把它传承下去!

扫一扫,下载App端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