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深处支教路,彝村彝寨总关情
——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美术教师张希鸿大凉山支教故事
2019年8月末,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受教育部“名校长领航班庆群工作室”的委托,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派出包括我在内的三名教师赴四川大凉山支教。
我们一行三名教师被分配到冕宁县泸沽镇泸沽中学校,开始了为期一学期的支教工作。学校领导为我们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会,并给我们分配了不同的工作和职务,要求我们参与学校管理。我担任艺术中心副主任,并帮带两名美术教师及组织学校的各项艺术活动。
席地女孩触我心,肩头重担始觉沉
为了熟悉校外及周边环境,我和同行的老师来到学校后山彝族村寨了解当地彝族百姓的生活状况。在一个沙土夯成的低矮院墙外,看到一幅感人的但却令人心酸画面,院内一个身穿校服佩戴红领巾的小女孩席地而坐,安静认真地趴在一个反扣在地的塑料桶底上写作业。院落破败不堪,周围稻草等物杂乱无章。我们没有打搅认真、投入学习的孩子,只是用手机记录下这一撼人心魄的画面。
在回学校的路上,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似乎又回到了我的童年。我是从贫穷的秦岭深处走出的美术教师,对山区艰苦的生活环境印象很深,眼前的画面唤醒了尘封多年的记忆,我第一次真正地有了使命感,也瞬间感觉到了自己此次大凉山之行肩上担子的沉重。
回到学校,我了解到这个孩子是双河小学三年级一班学生,为了上学方便,从喜德县山沟里投亲靠友搬来这里。当地人称这样的住户为“氓流户”,泸沽镇周围的山沟里有很多这样为孩子上学方便而搬迁的住户。
于是我和同行的老师商量,为这些渴望学习的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把拍摄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发到朋友圈里。一时间,朋友圈里反响巨大,朋友们纷纷发信息询问情况。
一周后,崭新的学习桌椅寄到我们手中,随后,各种文具、书本等学习用品,陆续寄到了双河小学,发放到孩子的手中。
这件发生在我们刚到泸沽镇的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每每想起,眼前便浮现出女孩安静认真学习的画面。
身处贫穷大凉山,重负寄托书画展
我很快适应了支教生活,工作也进入正轨。9月份,我们迎来了一个大型活动——庆祝建国70周年师生书画展。做为主要策划人,我认为除了遵照学校领导作品大气,质量好的要求外,更应表现大凉山人在贫穷的环境中却纯朴、乐观,渴望知识,向往富裕,追求美好的主题。为此我制定了详尽的策划方案,带领艺术中心老师成立书画展筹备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提出具体要求,从征集、评选作品,到装裱作品,设计背景墙,再到搭建航架布展等,我都全程跟进、参与。
终于,两周后,也就是2019年9月27日,我们的书画展隆重开幕,冕宁县教体科局袁诗云副局长,县教体科局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开树股长,以及人大附中基地支教教师团成员都参加了开幕式,并在我的陪同下观看了书画作品。这些领导,在肯定书画展成功举办的同时,更加赞赏我们所确定的主题。
我自己深入彝族村寨创作的反映彝族人精神风貌的四幅书画作品也参加展出,并在展出结束后被我全部留在了泸沽中学校。
彝寨教育锁乡关,搭建桥梁我为先
大凉山属于中国至贫穷的山区,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教育也不发达。如何帮助那儿改变教育落后的现状,是我们支教教师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当我了解到陈冬虎校长有希望临渭区各学段省级教学能手来泸沽中学进行送教、交流研讨的意愿后,立即与临渭局教育局邢唯远局长取得联系。邢局长在听了我介绍的情况后,对送教活动表示大力支持,他答应在全区挑选省级教学能手参加本次活动,同时还承诺给泸沽中学300名贫困学生提供价值3万余元的学习用品。
很快,来自临渭区教育局的30箱学习用品寄到了泸沽中学。教研室杨晓蓉主任也给我打来电话,告知参加交流示范的省级教学能手池澄澄、段少科、张文侠等老师的情况,并表示还增加了陕西省首批教育老师、特级教师杨晓蓉老师关于校本研修的讲座,正高级教师华荣老师关于学校管理的讲座以及省级班主任周继红老师的讲座。陈校长知道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通过我向临渭区教育局及邢局长转达了感谢和期待之情。
2019年12月13日,由临渭区教育局邢唯远局长带队,一行十三人到达泸沽中学。下午泸沽中学全校师生参加了“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帮扶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泸沽中学校捐赠及对接启动仪式”。仪式上,泸沽中学300名贫困学生拿到了来自临渭区教育局捐赠的新书包、文具盒、科普及传统文化类书籍等物品。
14日,来自临渭区的教师的示范课、讲座和两地的交流研讨等一系列活动如期进行。此项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受到泸沽中学领导及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我也因为搭建了这一沟通的桥梁而收获到满满的自豪。
毕竟苍桑素貌欣,教育扶贫肩重任
随着支教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接触到了泸沽中学校的许多教师,感受到了他们浓浓的教育情怀,我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是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我主动提出在学校开办教师书法培训活动。
我的请求得到学校的肯定和支持,活动开展起来后,我每周周二、周三往返于初、高中两部之间,利用午饭后到下午上课前两小时时间,教授教师书法课程。从9月17日到支教结束共计授课54小时。此培训课程受到两部老师的热烈欢迎,老师们学习书法的热情提高了,书法技巧也得到了很大备考。在闲暇时间,我还为学校老师及当地百姓义务题写牌匾和书法作品百余幅,并通过书法与大凉山彝族各界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扶贫仍在路上,从九月份开始,我主动要求参加泸沽中学的扶贫活动,每月初跟随袁诚、杨菊、李涛三位主任,参与南山村彝族扶贫活动。因为扶贫工作的需要,我在朋友圈及大学同学群多次发起捐助活动,来自同学和朋友的大量的扶贫物资从北京、安徽、山西、陕西等地寄到了大凉山,经我的手及时送到贫困户手中。
记得在11月的一个晚上,高中部熊运友校长给我打来电话,说本校一名教师的亲戚家住喜德县冕山镇民主村,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物品全部烧光,七八口人无法过冬。当晚十点我们翻山越岭驱车前往,把过冬需要的物品及时送到这户人家手中。当时,这户人家,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愿放下。
为期半年的支教是我人生中一次至有意义的经历。在那儿,我目睹了大山深处人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了孩子们想走出大山的渴望,也收获到自己为他们提供了微不足道的帮助后的喜悦。支教工作和生活是充实的,支教的心情是愉悦的,感受也是真切的。
支教生活虽然已经结束,但和大凉山建立起来的血肉联系却永远不会结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大凉山,关注那儿的孩子,那儿的教育,我将穷尽自己的一生,为大凉山面貌的改变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