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中考说明文阅读解题指导

来源:   2007-09-14 17:07:58

  考点概要:

  (1)明确说明的对象(即说明文是针对什么进行说明的);(2)弄清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的理由;(3)能指出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4)弄清说明的顺序;(5)把握说明的结构;(6)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科学性的特点;(7)能够把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8)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9)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似之处的说明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特点,归纳总结其异同;(10)结合语境,解释一些关键词语、语句的含义。

  试题走向:

  1. 选文走向课外,选文内容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

  2. 选择题逐渐淡出,填空、简答成为主要题型,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开放性试题往往由选文出发,向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迁移,成为全卷的亮点。

  3. 试题注重阅读理解,强调语言品析。阅读理解分为3个层面:概括性理解、精细化理解、迁移性理解。

  4. 试题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如将说明文阅读与口语交际进行整合,考查学生的人际交往等知识和能力;把说明文阅读与图表进行整合,考查学生的分析、创新能力。

  5. 从命题上看,不少地方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考查考生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解题指导:

  一、明确解题步骤

  第一步:阅读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简析标题有助于推测文章内容,文章中心。第二步:阅读文章。这是阅读理解的主要步骤,阅读时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第三步:看清文后所设习题。为什么要看清文后的习题呢?因为总结考生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顾此失彼。第四步: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第一次读原文是整体感知,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试题后再去读就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读,很快就会找到答案所在。第五步:答题。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二、把握阅读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2. 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结构、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重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所在。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事物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3. 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 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结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判断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

  5. 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6.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的语言,就是看从准确性、科学性方面是如何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特别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三、关注难点问题

  难点一:要求对文中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这就要求考生要反复浏览文章,在文中找到与此项科技内容有关的一些关键性的材料,作为阐释的依据。

  难点二:要求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解说时一要利用平时的积累,二要利用文中的材料,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练、层次分明。

  难点三:创造性的“再表达”,比如文中没有对某事物下定义,而试题要求你对这个事物下定义。

  因此,一要精心地从文章中撷取带实质性的有关内容,二要精心组合语句,写出简洁、通顺而又合乎题目要求的句段。

扫一扫,下载App端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