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创新: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组图)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2-04-05 09:30:50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创新: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上台讲学

主持人:谢谢许司长的致辞!在这个致辞当中有很多跟我们在座各位息息相关的重要的信息。随着许司长致辞的结束,我们今天的开幕式的议程在这里先告一段落。

说实话,我十分十分想主持接下来的讲学环节。但是我的年龄和资历还不够,我有幸介绍第一位嘉宾,我的偶像,国务院的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我觉得一句话介绍老师就够了:中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她讲的题目是“创新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有请!

爱与尊重、发现与培养、创新与发展

刘彭芝:尊敬的各位校长、局长、教育同仁们,大家上午好!今天面对这么多的教育同行、这么多的领导,确实有点紧张。 

爱与尊重,发现与培养、创新与发展。这个是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我的深切感受。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教育?我认为应该按照孩子们的身体、他的成长的规律和按照教育的规律,我们去对他们进行教育,所以我们要创造什么样的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我们如何创造适合每一个发展的教育?这个大家所做的就不一样了。我们要想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的着眼点是学生,而我们教育的着力点是老师,所以我们要为我们学校的教职员工创造适合他们的环境,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只有有更多的校长、教师,才能够促进我们的教育均衡,促进我们的教育公正,我们的国家要想公平、均衡,至缺的就是广大的教师。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很,我们每次一般位领导都很先进,理念、教育、思想,都很正确,那么我们的所有的孩子们,就能够得到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空间和环境。

我想我发言的主题第一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第二是创造适合每个教职员工反应的教育,第三把握时代脉搏,履行社会责任。实际上对于我们在座的都是校长、卓越校长,我们所在的学校,应该是你这个地区比较好的学校,除了把自己的教育办好之外,我们应该履行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实践社会责任的至大化,就是促进教育均衡。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做?从2002年到现在,历经十年探索,目的是为各个省市这些学校起一个探路作用,怎样帮助我们的教育、国家做更多的事情,把优质资源分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优质,都。所以在十几年,我们学校很多的教师,我们学校的特级教师,我们学校培养的一批一批的干部,几十位输送到其他的学校,不是单独给他一个干部,而是委托管理,或者是帮扶,或者他们是在城乡接合部办的学校,我们把我们的团队,一部分摘过去给他们,但是这些学校,都属于地方学校,而我们是一分不取,我们把这些老师们输送过去,他们出现了什么困难,我们学校还要帮助他们。这样作为人大附中,我们自己的力量减弱了,聘请了一些老师作为代课老师在我们学校。这种尝试就是想我们到底有多大力量,能够帮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教育均衡,如果我们所有的优质学校都这样做的话,发展起来的速度就比较快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想我一个学校,我解放不了全人类,我只能做微小的一部分,经过这些探索,我总结出来,我们的优质学校,应该在自己的区域内帮扶,对于远的地区,我们应该是手拉手,或者是通过网络,或者是寒暑假进行培训,我们学校建立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我们申请到了国家的项目,课题,至开始是基于IPV6下的知识网络的建设,建设以后,联合全国38所名校把我们的优质资源课件放在网上,送到西部地区,现在我们有3000多所学校,加盟了我们的网络,我们也试探怎样把我们的优质资源,输送给更多的学校。第三个专题就是我们如何实现社会责任的至大化,促进教育均衡。

 第四个专题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除了现在促进教育均衡,进行公正公平的教育之外,每个人都尽力,但是我们国家还缺什么,我们国家的教育,如果我自己做一个比喻的话,比如一壶水100度要开,我们的教育像85度还没有烧开,如果我们不做猛烈的改革,老也开不了,我们国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在积的改革,看到各个组织的报道,都是一些改革比较好,一些地区,一些领导和一些学校的校长,所以我们都动起来了,但是我们还有一些贫困的地区,没有那么多的老师,没有那么多好的资源,也不能够更好地去到外面去学习他的改革,可能是慢一些。另外在我们的各所学校里面,我们不能够保证我们每个学校的老师和校长,思想都能够很跟进,所以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我说我们国家的教育,如果打75、85,还有15度没有开,没开的就是我们国家教育的弊端,我们国家的教育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很不错的,但是我们还有不足,不足就是在于动手动脑解放我们的校长和老师,解放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不要有这么重的负担,让他们自己能够,根据他们自己的成长的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去培养他们,开发他们,培养出创新人才。
刘彭芝: 我们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上,已经有八处提到创新人才,我们要培养他们,改革我们教育的模式、机制和体制,我们国家的顶层设计提出来我们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接着我们国家已经批了425个项目,其中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项目,大学批了17个试点院校,中学有6个省市申请了创新人才的项目被批准。至近教育部还组织了全国六省市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过程性的工作交流和汇报。

那么关于我们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到底应该怎样?我认为应该早期培养,应该从出生以后,我们就应该尊重这些孩子,爱护他们,而不是按照我们大人的思路一定把他培养成教育成什么样,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现在我们有很多的专家都在研究专家学者,大学教授都在研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对于我们国家的创新人才的培养,60年来我们在各个领域里没有培养出来至的人才,这是我们一个缺陷。所以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就是改革,就是创新,就是松绑,要给我们的孩子们松绑,要给我们的老师们松绑,要给我们的校长松绑,还给我们的教育部门的领导松绑,松绑不是说想干什么干什么,我们应该学习,应该研究教育,要允许我们的实践者创新。

我是89年当的人大附中的副校长,97年当的人大附中的校长,97年我上任以后,根据具体的情况,我分析可行性论证,给人大附中界定它的办学思想、理念,校训和学校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人大附中的办学思想在97年我提出来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我就不细说了。尊重个性挖掘潜力,现在看来,也不过时,而且我们也是正在提,也就是说在十多年前,我所提出来的这种思想,理念,是正确的。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我提出来了全面发展加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我的写法很特殊,有的老师说,校长你是不是因为教数学的,你就都还弄一个加号,有的人说全面发展,干嘛还要突出特长、创新精神、发展品德,里面都包括了,那么我所提出来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培养的孩子,都应该达到的。但是,突出特长,在当时的时候,我就提出来我们的孩子他自己自身的特点,自身有什么爱好,我们应该尊重他,培养他,给他搭平台,创新精神指的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学生、员工,不管是在自己的学习岗位上,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应该有自己的创新思想,如果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情,说着一样的话,整个时代就不会发展。高尚品德也就是说,我们除了正常的每一个公民、老百姓,我们应该具有的素质之外,我们要培养这些的孩子们,他们的品德,应该更高尚,他们的境界应该更高,也就是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负责引领。所以,对于这个培养目标,我们的校训是从的博学创新求是,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当时提出来的确实是有点早,人们觉得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时间关系不阐述了。
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的掠影,我想给大家放一个短片。

(视频播放中)


总编辑翟博(左一)与刘彭芝(中间)校长合影

爱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刘彭芝: 好,谢谢!下面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在教育过程当中如何促进孩子们的发展、如何能够培养他们,希望他们将来能够成为我们各个领域里面的领军人物。

 我们怎样证明有的小学、中学不要提拔尖,实际上我认为我们国家现在许多培养出至顶尖的人才是因为我们的机制体制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培养出天才人物、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要有民众的支持、我们要有土壤。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老说不,不要老批评,应该鼓励,我们大家多去试验,多去教育,多要爱护,创新。我感觉创新要突破创新,变通能创新,融合、追求、反思、都能够创新。有人说,一个人你能不能干成大事,就看你有没有反思的能力,什么事情都认为自己做的对,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就步步不前,不停地考虑问题,跟大家多商量,自己要有观点和主见,反思能创新,压力能创新,思想、思维能创新,激励能创新,实践能创新,执着、卓越、完美、求真务实,都能够创新,处处事事都能创新,人人都能创新,我们作为实践者,大家会提出很多方面都能够促使你创新。

40多年的教育,我提出来爱与尊重,如果我做出了一些成绩,是根据什么啊?我总结出来是爱,爱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有一个理论者听了我的话以后觉得非常平常,没有什么,只有几十年从事教育的实践者,才能够真切地感觉到爱是至高境界,对自己爱的人付出的时候,考虑过自己有什么回报吗?是自己流露出来的奉献、是不求回报的,对别人的爱超过了自己的儿女的一种境界.

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它是创造的源泉,普普通通的学生在中学里出类拔萃,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尊重,要想成功,就要尊重你身边的人,尊重你的员工、学生,尊重走进校园里面的每一个人,包括工人和清洁工。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创新,来自于尊重,尊重来自于对事业的爱。对人类而言,我们活在世上不白来一次,为社会造福,为他人造福。

我们国家不能把我们的国家办成西方的,我们不能作为别的国家的大加工厂,不能把我们的学生都送出去,中介媒体也不要想办法把学生弄出去,我们现在研究世界课程、研究国外的教育、研究他们的教材、教师,应该培养我们的老师、培养我们的学生,能使得我们今后自己能培养出我们的国家的人才来。至于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中西方融合的时代,中外的精华我们都要学习、研究。

所以,如果我们的教育85度的话,美国的教育也不比我们高。美国比我们高的恰恰是我们弱的,我们高的恰恰是他们弱的。小布什和奥巴马现在搞出了白皮书,要求他们的老师业绩跟成绩挂钩,每个学校恨不得都想要好班主任。昨天参加讨论的一个专家说,哈佛大学每天夜里四点钟灯火辉煌,还在那里搞研究。美国的精英学校来到我们学校,问他们的孩子,你们那里谁睡眠至多?举一个例子,睡眠才四到五个小时,至少的是两到三个小时,他们老说他们怎么玩、怎么乐。社区学校有很多的学校校长都掉眼泪,在他们的学校里面孩子抽烟、打架,把警察都请过来了,很多的孩子初中毕不了业。

我们不能把中国的教育搞砸了,如果把别人的教育都学的话我们就成美国了。我们要办未来的教育,所有国家的教育精华我们聚于一身,我们要办明天未来的教育,我潜心研究这些教育。

 另外说一下我们中国的不足,大家都在改革,开这么多峰会就是在改革,动手、创新,这种课程的改革、选课团,搞的比美国一般的学校强了。前年的时候,美国有一所学校开了一个国际会议,我们学校书记去发言,发言完了以后,美国公办学校的校长一边掉眼泪一边说,没有想到中国有这么好的条件、开这么多选修课,所以我们宣传的要比较全面一些。

这个观点没有办法再去阐述了,下面想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我们来看看我们到底怎么证明我们能培养孩子,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有的专家教授都有这个思想,但我们国家没有培养出来。你们都是专家,但是我们第一实践者老是说这不行那不行,那还怎么干?我们不能迷信任何的权威,自己是实践者,把孩子培养出来,拔尖就跟中国足球似的,培养足球后备力量,怎么不能说?我们能培养出我们的中学生拿到足球冠军,美国一来以后,英国的英伦中学打遍全球的几个学校,他们来到中国先打的,然后赢了,教委通知我们,赢了以后把一个孩子踢骨折了,特意从我们这儿去日本,说你们要把他们打败,但是也别太惨,我们足球队世界冠军肯定不会失败,他们输了以后,能不能跟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校长说可以,但是他们都特别沮丧,他们没有想到有人能把他们打败,我们有这个理想,我们要让大家对足球都有信心,就得从小抓起。

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是我们全国人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我们要培养后备人才,早期培养,应该允许一些试验,试验完了,我们再逐步的去推广国家的教育,这样才可以改革。

 优质学校应对其他学校进行帮扶

刘彭芝: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应该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我们各个省市的名校应该团结起来。

举几个例子,我们怎样把孩子培养出来的。关键是要发现他的特长要尊重、挖掘他的潜力。有一个学校是远郊区县的,算是我们的一个子弟系列学校。我为了让他们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让子弟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到我们这儿来,至高的300人是我们帮扶延庆县中学,离我们学校一百公里的地方,这个事我们操作了两年,我们学校派了十几个人想让我们的优质资源,来帮助农村孩子。我们操作了两年,我们的老师们都不回家,住在那里。到第三年高三的时候,实在派不出人了,试验的结果是我们要在区域内帮扶,不能在那么远的地方帮扶。

我在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的时候提出,优质学校应该对于远郊区县、外地学校通过网络和寒暑假的培训来进行帮扶。这样的话,我们通过两年时间培养了80个农民的孩子。到现在说不行了,还不得闹动乱,至后怎么办?至后就得散,至后想办法,而且能够真的实际探索,80个农民的孩子搬到我们学校来了,在我们学校上了高三,有几个孩子提前考了走了。还有70个学生,这所学校是一个本科生一个考不上,经过我们的帮扶56个学生考上来了。

优质的老师教育确实是不一样。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能只是建设硬件,而应该把教育经费向培养教师、校长上倾斜,要让我们的这些没有工作的大学生,让他们可以到农村去、到边区去。

再举一个例子,这个孩子是一个身体很弱、来自于远郊区县的一个孩子,他有心肌炎。由于跟我们学校的差异比较大,初中来的时候,他一直跟不上、自己还休学一年。到高中的时候,我们的学校应该是540多分,当年他是442分,但是我们把他作为子弟,也接收了他,让他在这所学校读书。他的父母也都不是大学生,是高中生。当时社会上有一个超女比赛,超女我们大家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后来还有超男,父母找到我,说孩子跟家里闹,要去参加超男比赛,问我需要什么条件,我说孩子会唱歌吗?他说会,结果一唱起来,就唱起来没完,而且唱的准确率和声音都很好。后来我问他到底会唱多少?他说100多首没问题,怪不得学习不好,天天唱歌,后来同意让他去参加超男比赛。到了高二的时候他上了文科班,家长坚持让他学中文,因为父母没上大学,希望孩子上大学,这么低的分考大学很难的,这时候家里又发生了争议,这孩子不愿意学中文,想学音乐,又找到我,征求我的意见。我跟家长说,你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给孩子设计,他想干嘛就干嘛,他父母实际上还都是属于很老实的人、对我也很尊敬的人,说我们听校长的,我说不是听我的,是听孩子的。这样的话,这个孩子他喜欢音乐,怎样能让他得到发展?能考上吗?这就是说,我们的校长应该会整合资源,学校里面到底都有什么人,我也不是很清楚。结果找到一个音乐比较好的一个家长,我就求他帮着给我们孩子辅导了几个月,因为你考这个专业得有这方面、得需要这个素质,但是我们还不需要搭平台,帮助他,至后他在传媒大学搞面试的时候、业务考试的时候,他考的很靠前。

这个孩子有动力,到了高三就拼死拼活的抓文化课,他考上了他自己理想的大学传媒大学,考上以后的一个学期,寒假的时候回来了,他爸爸和他找到我说,给学校谱了几个校歌和十几首歌,歌词都是很有意义的,我非常的感动,这样一个比较弱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他回来以后,其中有一个歌是《感谢你》,是感谢所有的老师和帮助他的同学们。还有一首歌是《万里父母情》,是感谢他的父母,因为他有病,父母经常要送他去上学,他的歌词、诗词非常的有情调、非常有感恩之心。另外,他还给我们谱了校歌。这个孩子当时很激动,我想假期快开学的时候有一个科研年会,每年寒假暑假的科研年会需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定主题、定板块。这一次我的科研年会,我想送给学校老师们一个礼物,就是他给的这些歌,我就请这个孩子,请我们学校的合唱团,一个星期的时候,把校歌唱下来,这个孩子唱《感谢你》给我们的全体教职员工,把《父母万里情》诗朗诵给老师们。

这种形式的活动让老师们都觉得很好玩,开科研年会本来都是一些热门,我们很少这么搞,我们开始把这个大屏幕拉着,给大家讲了这个孩子的故事,我把他的《万里父母情》念给大家,大家非常感动。因为他开学晚,后来我就在我们的会场上事先说好让他藏起来了,大家都想听这首歌,我就说李天行来了吗?他就出来了,给我们学校老师们唱这个歌,唱完以后,老师们说想听听他给我们学校谱的校歌,歌词歌曲都是他做的,我说好,下面我请我们的合唱团出来,合唱团在后面藏起来了,进来以后,使得我们老师很惊讶。后来我们各个班都要为学校谱校歌,过去谱的校歌也选过,还找大的作家做过,但是都不满意。因为它不贴近我们,后来我们每个年级,每个班都要创一首校歌,一个年级的一个班,搞筛选,到底哪首是校歌,至后还是李天行的歌重选了。给大家放一下听听.

(视频播放)

第一个学期完了以后,第二学期李天行又谱了十多首歌,其中又有一首校歌,第二首校歌的作词还把我的名字加上了,把对我的爱、尊重加进去了。这个校歌跟我们第一首校歌还不一样,整个格调完全不一样。

(视频播放)

刘彭芝: 我们学校还有一个故事,就是今年中央党史党员参加的会议,这个招待会有中华诗词,有一个协会组织了一个吟唱会,是我们学生的节目。开始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好像在哪去演出,我不知道跟我要参加的是一个会,等到那天这个会完了以后,中央电视台的副台长认为我们学校的这个节目非常有新意、档次也很高,是怎么回事。一个是我们学校的于老师,一个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学校研究社的社长,酷爱文学,又会作诗,毕业的时候,他的第一志愿考的是北京大学的中文系,第二报的是省市学院的中文系,至后到了首都师范大学。

他的语文老师就给他写了一首诗,我们当时是教师培训,在培训过程当中,这个老师给他写了一首诗,金豆豆又给这个老师回了一首诗,因为我们这个语文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这种谈话、批阅全都是用诗,所以他写的诗非常的多,中华诗会就给收录了。这是我们自己导师找到的,因为假期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让李天行给他谱曲,谱曲完了做的演唱。国务院参事那次的会议上,我没有办法去录,后来我一看,立刻我就有一个创意,开学前教师的科研年会,要把这个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学校的老师。科研年会的时候是在我们附近的一个招待所,科研年会经常让老师们出其不意,我们就突然把于老师叫上来了,我跟大家说在国务院参事在钓鱼台演出的场面,让合唱团都在车上藏着,都是突然出现的。

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他的特长,把他培养出来,我觉得他今后的前途是无量的。

2011年,人大附中有七八个孩子获得了世界冠军,说我怎么那么会挖,挖的孩子都成为世界冠军了,其实好孩子很多,发现他们的特长,他们都会出类拔萃。在美国有一个英特尔工程大赛,被称之为“中学的小诺贝尔奖”。我们在2011年派出的至高奖项,拿的四个都是一等奖,我没有时间说具体怎样,我只是说是怎么发现这个这个孩子的。这个小孩一看非常的安静、非常的聪明、个子也不高,这个孩子是哪来的?他不是选拔的超长儿童,也不是我们的子弟,他也是一个远郊区县的,我们跟宁夏六盘山是手拉手学校,有8个孩子在我们学校上学,那里的孩子都是超长儿童。

现在我们学校得奖有时候我感到特别惊讶,不是我不深入一线,而是我们学校有高考,关键的时候班主任我都当,我是管诊脉的,这个孩子她得了英特尔大奖,我感到很震撼。见到这个女孩以后问她,你得了这么大的奖,你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感受?她说,校长您还帮过我呢。其实我早就忘记了,因为我干任何事不图报,我没有任何的个人追求。我经常跟老师们说我什么都没有,脑子里完全都是教育。她告诉我,她初一来的时候是父母带着她的,她只是一个远郊区的普普通通的孩子,她的父母认为她有特长,找到我说,她从小特别喜欢昆虫,之后就给招进来了。三年以后中考的时候,他父母又找到我,结果不够我们学校的中考分,但是她参加了我们北京市翱翔计划,搞科研课题,就使得分差了多少。

所以,我在介绍她的时候,让主管老师查了一下,看看她到底差多少分,查了以后差十几分,这个孩子有追求、有研究、有科研,所以我们就把她当择校生收了,我们学校不收费的,她就进来了,之后我还是不知道她。至后到高三的时候,她被选进美国的工程大赛去参赛,后来我们的主管老师找到我说,我们学校有一个学生被选上了,不去参赛,父母不同意,自己也不同意,因为她没有被保送,因为我们有各种项目的保送资格,她没有、没有成绩,所以不保送。5月份去美国参赛,6月份高考,你说她敢去吗?她不敢,这些老师跟我说,这些孩子肯定会保清华北大,就是硬件不够。

所以我想,我们国家缺的就是这种做科研、做课题、自己写出展板,用英文跟他们去答辩的孩子,缺的就是这个。可是我们好不容易推出这么一个学生,但是她不能去。我一听就想,谁能够认她?我们全国这些校长的资源,我认识一个校长,他是院士,大学校长当院士的多的去了,但他是敢于破这个格的。后来打电话跟他介绍了这个孩子,这个校长很痛快,跟招办一起商量,给这个孩子保送,在美国参赛,取得了成绩,你给她搭平台,我开始想的是爱与尊重,然后是发现与培养,你发现了才能培养她,给她搭平台,这是一个例子。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是我们2011年的一个世界冠军。JA全球商业挑战赛跟高考、课程都没有关系,我们学校怎么拿这么一个奖?结果我说你们给我从头到尾分析一下,分析完了以后原来是政治这些事情。在多少年前,北京市信息中心的一个主任找到我说,当时联想想送给学校一个班手提电脑,中间有一个红芯是无线网络,问我有没有兴趣,后来我说干嘛平白无故送给我?都拿着手提电脑,全国各个学校都买,就发财了?是不是这个意思?当时是两个中层的经销经理找我们,因为我们学校比较重视信息网络,问我感不感兴趣,白给你,让你试验,到底我们的孩子适不适合上课都用手提电脑,这也是一个问号.

我觉得这就是变通,因为你是搞教育的,他给你,但是我不能随便拿,现在有创意,有改革,我说我们要这个计算机,但不能做这个广告,你再出点钱我们立项做一个课题来研究我们的中学生适不适合用手提电脑上课,试验三年,给你研究研究你这个手提电脑,但是黄色那些东西怎么屏蔽?给我们学生做一个手提电脑,适合我们学生用的,应该怎么改革?  

结果,我的建议他们特别高兴,联想的副总裁还特意为这个项目来到我们学校。至后我们在几家大学搞这方面来投标,中标的是师范大学,我们搞了三年,三年的过程当中,孙亚军,他领着孩子们发现了网上关于这样一个商业课程,来作为我们的选修课。他走了以后,我们的政治老师李虎、张帅接任下来,这个课在我们学校达到什么程度?没有真正的老师,谁是老师?学生是老师,上完大学回来还当老师,老师都不行了以后就在网上互相学了,研究学习完他们发现了,就自己参加了,让我们学生老师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曾经有38个国家参赛、我们国家去了很多大学的队伍,是16岁-22岁的,在全世界的大学生比赛里,我们的孩子拿到了冠军,这真的是很了不起。其中有两个孩子都是比较普通的孩子,就是因为他喜欢愿意、研究。 

所以,我不能限制在什么时候才能说是拔尖,我们要培养我们国家的足球,我们的后备力量,我们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要早期培养,把他们的潜质挖掘出来,我们要鼓励,不要老打击。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还有很多的这种学员,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列举了。谢谢大家!

扫一扫,下载App端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