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新华网记者人大附中走基层:“爱与素质”教育这样“生根发芽成长”(组图)

来源: 新华网 记者:陈元 实习生王湄   2012-08-20 15:45:19

桥牌比赛、机器人大赛、志愿者社会服务……,对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们来说,2012年这个暑假依旧热闹非凡。新华网记者近期赴人大附中走基层采访了解到,与连续9年高考成绩名列北京市榜首的成绩单相比,人大附中的“爱与素质”教育特色活动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爱与素质”教育正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金奖

  在美国费城刚刚结束的2012北美夏季大赛青年赛中,来自人大附中校桥牌队的青年牌手获得冠军。这也是我国选手首次获得该项赛事冠军。(图片由人大附中提供)

桥牌赛中的“冠军”

正值暑假,同行的副校长王晓楠告诉记者,学校刚刚收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校桥牌队两位队员在美国费城获得北美夏季桥牌大赛青年赛冠军。北美桥牌大赛是世界桥牌水平至高级别的比赛,每年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国数千位牌手参赛。这也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该项赛事的冠军。

“孩子们太棒了,我是他们的超级粉丝。”说起学校桥牌队,王晓楠一脸的自豪。王晓楠介绍,人大附中桥牌队自成立以来已多次在全国中学生桥牌锦标赛中摘得冠军,多名学生入选国家队。而发生在去年年初的一场特殊比赛,让队员们和学校里众多桥牌爱好者毕生难忘。

2011年初,受教育部邀请,人大附中桥牌队作为唯一一支中学生队伍,赴人民大会堂参加第六届“高教社杯”北京高校迎新春桥牌赛。经过五轮角逐,这支队伍先后战胜高教司、中央财大教工、清华大学学生、北理工教工等队伍,获得该项赛事的冠军。

打牌会不会占用学生们的精力?人们会不会认为人大附中的老师和学生“不务正业”?校桥牌队在成立之初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质疑,校长刘彭芝认为,此牌非彼牌,“这种可以开发孩子智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锻炼的活动,玩玩没什么不好。”

在刘校长的支持下,人大附中自2007年起针对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4个非毕业年级开设桥牌选修课。学校根据学生们对桥牌的认识和水平的不同,分别开设初、中、高等不同级别的课程,为桥牌选修课配备了雄厚的师资队伍,邀请国内顶尖桥牌手前来为学生授课。目前选修桥牌课的学生有400多人,学校桥牌队固定队员有近50人。

除了桥牌,学校至今已自主开发包括十多门第二外语在内的160多门选修课,组建近百个学生社团,烹饪课、陶艺课、英语剧、电影节、模拟联合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而丰富的生命,爱他们,就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让他们快乐而自由的成长。”王晓楠说。

“面师傅”成了学生们的偶像

“学生都叫我‘面师傅’。”从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到今天成为重点中学人大附中的面塑选修课教师,“面师傅”魏二明说话中透着骄傲与自信。

魏二明至今仍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见到校长刘彭芝的情景。在学校一次接待外宾的宴会上,在学校食堂任厨师的魏二明用萝卜和南瓜雕刻出一个精致的迎宾花篮,引起了客人们和刘彭芝的关注。事后,刘校长特地抽出时间详细询问魏二明的工作情况。了解到魏二明在雕刻上显现的天赋和强烈的求学欲望后,刘校长鼓励他通过成人高考进入专业学校学习深造,并承诺为他报销所有学习费用。

在刘校长的支持下,魏二明不仅顺利考取了北京教育学院的烹饪教育专业,拜亚洲大厨、中国烹饪大师屈浩为师,在随后的时间里,他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烹饪大赛银奖,“世界之友”杯烹饪艺术大赛雕刻项目特金奖,海淀区中小学营养餐技能大赛“厨艺单项奖”第一名,首届全国中餐技能创新大赛中创新成就大奖、全国至佳厨师称号。让魏二明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回到学校后刘校长还为他提供了特殊平台——为学生们开设面塑选修课。

福娃、小老虎、小熊维尼,“面师傅”花样频出又惟妙惟肖的面塑造型很快吸引了学生们的参与。面塑课学生名额限制为20人,但每个学期都有30多人报名,很多学生在食堂打饭时隔着很远就喊‘面师傅’。魏二明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自信,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热爱与尊重。

王晓楠告诉记者,在人大附中,“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不仅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包括尊重每个教职员工的个性。从特级教师到普通教师,从管理人员到勤杂人员,只要你有意愿,有潜力,学校都愿意为他提供平台。“是龙就得让它腾,是虎就得让它跃。这是我们刘校长的名言。”

据了解,像“面师傅”这样的故事在人大附中不止一个。同样在食堂工作的爱跳舞的高山,不仅受邀在学校六十周年庆典上表演,还在刘校长的鼓励与资助下,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的舞台;来自陕北的农民工王峰在学校的鼓励下成长为学校电教中心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化学实验员开设了“西方经济学”选修课;音乐老师把自家的录音设备搬到学校来,建成了人大附中“录音棚”……

在人大附中,尊重每一个人,鼓励每一个人找到和实现自己价值,已经内化学校师生和每一位员工矢志不渝的追求。这种氛围和精神激发了每一个人的潜力,而被激发者的个人经历和成功故事又似“涓涓细流”一样无声的浸润着每一个附中人。爱和尊重,就这样在师生间良性互动,相互滋养,蕴藏着无穷的爱的正能量。

演出节目

  图为在人大附中“留学”的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少年凯萨尔(右一)。(图片由人大附中提供)

接纳中西部地区学生到人大附中“留学”

在人大附中有很多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其中一张帅气灵动的面孔分外引人注意,他是来自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少年凯萨尔。

凯萨尔自小能歌善舞,具艺术天赋。四年前,作为新疆“五彩喀什噶尔儿童艺术团”的一员,凯萨尔来到北京演出,却不想被观看演出的刘彭芝破例招收进人大附中“留学”。刘彭芝告诉不解的孩子家人,“这么有才华的孩子应该接受好的教育。”

但一个连汉字都认不全的少数民族孩子突然转至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就读,又何其容易。为了让凯萨尔尽快跟上学习进度、尽快融入校园生活,附中老师们投入的经历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学生。考虑到凯萨尔的特殊情况,学校为他专门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还特地请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担任他的生活班主任,从饮食、住宿、心理咨询上给与凯萨尔无微不至的照顾。周末和节日里,老师们则会轮流将凯萨尔接到家中,为的是不让孩子觉得孤独。时间久了,凯萨尔甚至成了很多教师家属们的常常念叨的名字。

“既然招来了就一定负责到底。”这是学校对远道而来的孩子的承诺。如今的凯萨尔已经升至高一年级,他不仅适应了人大附中的生活,还参加了学校男子舞蹈团,得到了舞蹈教练及同学们的夸奖。

一所示范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自身发展得有多好,而且还在于它发挥了多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新疆太远,我们不能做到将优质教育带给那里所有的孩子,但通过更多的凯萨尔,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他们传递出更多的影响力。”王晓楠说。

实际上,近年来人大附中陆续接纳了来自中西部地区和北京周边薄弱学校的数百名学生到人大附中短期“留学”。这些孩子学成之后,很多都表示,未来要回到家乡,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除了让薄弱地区的孩子们走进校园,让教师走出去、利用网络整合优质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建与共享,也是人大附中长期探索的课题。

从2002年开始,学校先后与中西部7个省市12个地区的中学“手拉手”联合办学。为了使北京山里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与延庆永宁中学结为手拉手学校。2007年选派了11名骨干老师到延庆支教。他们的课堂向延庆所有老师开放,仅一个学期听课的老师就达1800多人次。2010年,这届70名学生中有56名学生超过了本科线。由人大附中发起成立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的优质中学,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集成与共享机制,支援教育欠发达地区。迄今,该“联盟”已辐射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接惠及60多万师生。

爱的教育,就这般如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素质教育墙

  图为人大附中一名教师拍摄的“北京精神”宣传画,人大附中志愿者团成员走进临终关怀医院关爱老人成为北京精神的生动诠释。(图片由人大附中提供)

志愿者团已有十年“团史”

如果你身在北京,你会发现“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随处可见。2011年12月,一次上班途中的偶然凝视,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王晓楠发现,自己的学生竟然成了北京精神宣传海报的“主角”。

醒目的校服,阳光般的笑脸,温和的眼神,宣传画中,人大附中志愿团学生围在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身边。“站在宣传画前,看着画中学生们温暖自信的笑容,我眼睛马上湿润了。常年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但这一次,我就这样被自己的学生感动了。”王晓楠缓缓地说。

回到学校后,王晓楠问起宣传画的由来,却没有一个人清楚。事后她才得知,这张学校志愿团成员走进临终关怀医院关爱老人的活动照片,因其饱含“育其心,动其心,正其心,净其心,美其心”的厚德精神,被相关单位无意中选中。“完全是‘无心插柳’,这样我更为我的学生们感到自豪。”王晓楠说。

人大附中志愿者团至今已有十年的“团史”。每一位加入志愿团的学生都会许下庄严的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从出生走到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经的历程,我们既然出生在温暖的家庭中,就应该让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爷爷奶奶们也安睡在幸福的氛围里。”怀着这样的信念,志愿者团的孩子们从2002年开始第一次走进北京市松堂临终关怀医院,看望那些垂暮的老人。

当志愿者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医院时,没有闻到扑面而来的消毒水味,也没有听到连绵不断的呻吟声,而是看到大厅里20余位老人围成圆圈正在传球,还有几位在晒太阳,大家被这温馨的画面感染了,从这些老人身上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与尊严。一位志愿者曾写道:“我在这一个个温暖的瞬间中受益良多,我思索:真正的给予是不考虑回报的,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然得到了心灵的升华。”

在志愿团的影响下,“临终关怀”扩大为人大附中全校性的志愿活动,人大附中在松堂关怀医院建立了自己的“爱心小屋”,爱与责任随之在更多同学间传递。一位志愿者谈到自己的感想时说:“从老人的皱纹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流逝,时间的无情;从老人的笑脸上,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在付出爱的同时,也对爱有了新的认识,对生命有了新的体会。绝不虚度生覆盖的每一秒钟,这就是我到临终关怀医院后至大的感想。”

德育,说到底就是“育心”,育心,贵在“感应”,贵在“共鸣”。“让学生感受到爱,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神圣,感受到成长路途中充满着乐趣和自信,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爱心、平常心、快乐心去追求自己的人生,这是‘爱’的教育的灵魂。”校长刘彭芝曾如是说。

扫一扫,下载App端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