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人大附中学生爱心志愿活动展示暨主题教育活动举行(图)

来源: 新华网   2012-10-31 19:15:26

人大附中爱心社团代表汇报

双卓基地80多名校长学员观摩爱心志愿活动报告

2012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学生爱心志愿活动展示暨主题教育活动隆重举行,学校全校师生都参加了此次活动,上海市第三期普教系统双名工程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基地、双卓基地第二期校长班的80多名校长学员也亲临会场观摩。

此次汇报活动分三个版块:将爱献给身边的老人、将爱献给身边的同龄人、将爱献给我们共有的人类家园。学生们以视频展示、访谈讲述、舞台剧、诗歌朗诵、合唱等多种形式,汇报了自己参与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活动时一次次难忘的经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2003年第一届志愿团团长季萌和同学们在敬老院进行志愿活动的照片,在时隔多年后,被作为完美诠释“北京精神”的宣传画,张贴在了首都的大街小巷;JA经济社的同学“反哺”母校,毕业后又回到母校义务担任经济学选修课教师,帮助热爱经济学的学弟、学妹们在JA全球商业挑战赛上创造奇迹;中英合作项目学生支教团体远赴艾滋病重灾区河南上蔡县的农村小学支教,用爱在孩子们心里播种梦想的种子:“根与芽”社团、“跳格子”社团将爱心奉献给了离异家庭、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树立信心,迎接美好的生活……

成立于2002年的人大附中志愿团,现在累计团员上千人,是一个带领附中的同学们向社会播撒爱的群体。志愿团的发起人、第一届团长是2004届高中毕业生季萌。十余年来,从这个社团走出了数以千计有爱心、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年轻志愿者。没有轰轰烈烈,亦非惊天动地,他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救灾现场,出现在社区里、马路边、展览馆,做义务讲解员,举办爱心书市……平凡而质朴的点点滴滴,是他们对社会、对世人至真诚的爱的表达。汇报会上,历届志愿团的团长或到会讲述,或发来视频,与大家分享他们志愿服务的心得与感受。人大附中2007届高中毕业生陈亦晨,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将自己的终身职业定位在了“公益慈善”事业上,为学弟学妹树立起弘扬志愿精神的榜样。她说:“尽管有时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我也没有做出什么值得大家学习或效仿的事情,但我要说,做公益服务使我快乐。有时面对那些棘手的社会问题,作为年轻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贡献一些微薄的力量,让这个社会更加温暖和美好。”

“希望我们的展示能成为一种感召,让更多的同学走进志愿服务的队伍,让志愿精神在人大附中薪火相传,让志愿精神在社会中发扬光大。”志愿团主持人如是说。走过了继往开来的十年历程,志愿团新老团员再一次郑重宣誓,沿着这条赋予爱心与责任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教育需要世界眼光和人类意识,需要有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服务的理念。“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兼济天下”是人大附中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与理想,也是人大附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从2002年起,人大附中积帮助周边及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区发展教育,以优质资源“帮扶”带动教育均衡发展,努力追求社会责任至大化。在这样的理念与行动的引领感召下, 学校秉承“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服务他人、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爱心奉献、志愿服务,培育学生心怀大爱的人文情怀,形成了人大附中德育的鲜明特色。

“爱是教育的至高境界,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这是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从教40多年至深切的感受。只有尊重才会使孩子感到爱的关怀,如果没有尊重,那爱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因为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因此,爱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人大附中举办这样的展示和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和对我们共有的人类家园的尊重和大爱。

扫一扫,下载App端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